分享:
更新时间:2013-11-29 作者: 来源: 阅读:5448次
目 录
本次石漠化监测的主要操作流程为:
前期准备——解译标志建立——目视解译划分图斑——现地核实与GPS特征点调查——数据录入与检查——成果上报
1.基础地理信息处理
省、县、乡界由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完成并提供给各县。在2006—2010年监测间隔期内,在县与县之间发生整乡行政变动的,各县统计后上报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进行修正,按照变化后最新的乡级行政界线进行调查统计。增加的乡其编码接上期该县最大乡码续编,减少的乡其编码删掉不再使用,其余未变化的乡编码沿用上期代码。
主要道路、河流、湖泊、主要山峰及高程、村以上城镇与居民点等信息采用林保矢量数据,由各县自行采集。各县要核对乡边界界线,保证监测范围不重不漏、不错位。
2.遥感信息源选取
本次监测以2011年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所采用的SPOT5、ALOS等遥感影像为监测数据源,SPOT5空间分辨率为2.5米,ALOS空间分辨率为10米。
3.相关资料收集
⑴1:1万最新地形图
⑵≥1/20万监测区域水文地质图
⑶与监测相关的文字资料和统计数据
包括监测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进展与完成情况、第三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2010年统计年鉴等。
⑷专题图件:
①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工程竣工验收图;
②土地利用详查图;
③森林分布图;
④岩溶土壤分布图;
⑤其它相关图件。
4.调查用表及仪器工具设备
⑴调查用表
包括石漠化监测因子调查表、标志库卡片、石漠化图斑GPS特征点卡片等。
⑵统计表
包括土地利用情况统计表、石漠化治理情况统计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完成情况统计表、水文情况调查表、社会经济情况调查与统计表等。
⑶仪器工具设备
准备调查所需的GPS、数码相机、计算器、三角板、量角器、指南针、工作袋、讲义夹、油性笔、铅笔、红蓝铅笔、铅笔刀、图筒、计算机、打印机等仪器工具。GPS修正参数由各县按照2010年连清复查时的修正参数来设定。
以景幅为单元,建立遥感影像的解译标志库。根据监测范围的地理气候和社会经济特点、遥感影像特征,选择不同类型的试验区,现地调查土地利用类型、石漠化状况、石漠化程度、母岩、土壤、植被及地形地貌等,拍摄与遥感影像数据时相接近的野外景观照片,与相同地点遥感影像构成对照像对,建立土地类型与遥感影像特征的对应关系,即根据不同土地类型在影像上的色调、光泽、纹理、形状、分布等特征,建立目视判读标志,并填写附件八——判读标志记录卡。
1.区划系统
区划系统与上期保持一致,为县(市、区)、乡(镇、场)、图斑三级。以县、乡为单位进行统计,以乡为单位对其岩溶土地进行图斑区划。
监测范围内的所有岩溶土地都要进行图斑划分和调查。
2.区划范围
与上期监测保持不变,即对上期监测所确定的监测乡范围内的岩溶土地进行全面区划。凡有上期已监测岩溶土地的乡均为本期监测单位,其监测乡内的所有岩溶土地均纳入监测范围,含前期未监测岩溶土地。
3.区划条件
以前期石漠化监测图斑空间数据为本底,对照本期遥感影像,对图斑发生变化的区域进行区划与初步解译,通过现地核实,进行图斑界线修正与因子调查。未发生变化的图斑则沿用前期区划。
图斑中下列因子出现一种或一种以上变化或不同时,区划为不同的图斑:
⑴土地利用类型。水域、建设用地填记到一级土地利用类型,其余填记到二级土地利用类型。
⑵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
⑶基岩裸露度
⑷植被类型
⑸植被综合盖度
⑹土层厚度
⑺治理措施
⑻工程类别
4.区划方法
利用上期监测的图斑叠加到本期遥感影像上进行区划,原则上在原图斑上进行细分,界线允许小区域变动,但每一图斑均需对应前期的某一个图斑(前期的任一图斑也需对应本期的至少一个图斑)。区划时充分利用近期土地资源详细调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各种工程检查验收等资料,以确定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与转移情况。
5.区划要求
⑴室内初步解译中,允许改动前期监测图斑的边界,不对属性相同的图斑进行合并。若:
◆图斑边界及主要因子未发生变化的,不对该图斑进行编辑,但需在属性中说明;
◆图斑内某一种以上因子发生变化,但边界没有变化,则要对变化因子的属性做相应变更,并在属性中说明变化的情况;
◆图斑内出现了新的满足图斑区划条件的地块,则要将该地块从原图斑中区划出来,对其各项因子进行调查、记载和计算面积。
⑵最小图斑区划面积为1hm2;条状图斑短边长度不小于50m。对于已采取人工治理措施的石漠化,最小图斑区划面积不小于0.2hm2;图斑边界线的走向和形状要与影像特征相符,允许误差不超过1个像元。
⑶所有区划出的图斑,都要建立面状拓扑关系,图斑(多边形)不能重叠或遗漏。
⑷根据遥感影像或现地调查对原有基础地理信息中发生变化的水系、道路、水渠、居民点等进行修正。
6.图斑编号规则
图斑编号的原则是:能够显示本次监测图斑与上期监测的图斑号对应信息,以便实现两期监测数据的动态转移。为了记录和跟踪前期图斑的动态变化,本期图斑由图斑号、小斑号共同作为唯一识别号。图斑号指前期石漠化监测数据库中的图斑号码;小斑号指本期监测发生变化的图斑细化后的图斑编号。图斑号编码为4位数,小斑号编码为3位数。
本次监测所采用的地形图和遥感影像图的比例尺均为1:1万,区划时各类情况的图斑编号方法为:
⑴乡级行政界线未发生变化
①若原图斑内未区划出新的图斑,则图斑号不变,小斑号统一填“1”。例如:
②若原图斑内区划出一个或多个新的图斑,则图斑号不变,小斑号以阿拉伯数字表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按顺序从1开始统一编号,不重、不漏。例如:
③若监测乡内有新增图斑,则原图斑号填0,小斑号以阿拉伯数字表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按顺序从1开始统一编号,不重,不漏。
⑵乡级行政界线有变化的
凡两个或两个以上乡级行政单位合并的,其图斑编号以原一个乡镇图斑号为基础按顺序重新编号,保证不重,不漏,再进行区划和调查,其编号规则同⑴中①、②。例如:
各县在目视解译区划图斑结束后,要到现地对区划的结果进行核实,按照附件一“石漠化监测因子调查表”的43项因子逐个核对。图斑界线与实地相符,面积误差在5%以内;土地利用类型、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石漠化程度、石漠化演变类型等主要因子不允许有错;其它因子与现地调查不符时,应就地改正。
1.按1:1万比例尺地形图图幅输出叠加乡以上行政界线、公里网、图廓线等基础地理信息和经过重新区划图斑界线的遥感影像图作为现地核实的工作底图,并打印与重新区划图斑对应的图斑属性数据库。
2.现地对遥感影像上的图斑界线进行核实。图斑界线区划有误的,在工作底图上进行修正,并核实调查图斑监测相关因子,用代码或文字作相应记载。
3.建立图斑GPS特征点。每县分土地利用类型、石漠化状况和石漠化程度建立图斑GPS特征点,其数量不得低于全县图斑总数的5%。前期已建立GPS特征点的图斑,必须进行图斑GPS特征点复位;图斑GPS特征点数量达不到规定的,需新设图斑GPS特征点。复位点与新设点必须选择图斑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定位,采集与记载图斑GPS特征点现地信息数据,并拍摄典型照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与图斑空间矢量数据进行关联。图斑GPS特征点以乡为单位统一编号,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不重不漏。照片编号与特征点编号保持一致。
4.根据现地核实结果,在计算机上对室内人机交互目视解译形成的图斑界线进行修正。同时,以代码方式输入每个图斑的调查因子(属性数据),形成shape格式的矢量图形数据类型(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1.调查因子录入
根据现地核实结果,在计算机上对室内人机交互目视解译形成的图斑界线进行修正。同时,以代码方式输入每个图斑的调查因子(属性数据),形成shape格式的矢量图形数据类型(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数据录入完成后,利用国家林业局提供的软件进行调查因子之间的逻辑检查,不符合逻辑的因子必须返回修改,待逻辑检查全部通过后,才能作为上报数据。
2.GPS特征点数据库录入
按照附件七表2的要求,录入省、县、GPS特征点号、调查时间、
照片路径、地理坐标(X、Y)、卫片轨道号、成像时间、是否复位等因子。
1.遥感解译标志库
各县提交石漠化监测遥感解译标志库。
2.GPS特征点库
各县提交石漠化GPS特征点空间数据库及原始照片(电子版)。
3.岩溶区土地利用情况、石漠化治理情况、水文气象及社会经济情况调查数据(以磁盘或光盘为介质提供)。
4.shape格式的地理信息数据
以图斑为基础的空间数据及每个图斑的属性(调查因子)数据、行政界线数据(以磁盘或光盘为介质提供)。各县提交的图斑数据,必须经过现地核实后修改完善并通过逻辑检查。
5.监测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监测县基本情况,监测工作概况、技术方法,石漠化状况与石漠化程度、面积、分布及特点,动态变化情况分析,石漠化原因分析,危害情况,治理状况特别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情况及成效评价(国家发改委的55个重点治理县),典型地区石漠化状况分析,石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建议。
现地核实调查需填写附件一“石漠化监测因子调查表”,共43项因子。调查时必须严格按所列项目、代码或中文及技术标准要求详细调查填记。
1.省:填写代码。
2.县:按县(市、区)代码填写,与上期一致。
3.监测年度:填写2011年。
4.乡:转抄上期代码。行政界线发生变化的,采用重新编码。
5.村:此栏空白,不填写。
6.图斑号:前期石漠化监测数据库中的图斑号码。
7.小斑号:本期监测发生变化的图斑细化后的图斑编号。
8.土地使用权属:确定图斑所在土地权属,用代码记载。
9.面积:采用GIS统一求算,单位hm2,保留1位小数。
10.地形图图幅号:填写1:1万地形图图幅号。
11.卫片景号:填写本期影像数据源景幅编号。
12.土地利用类型:水域、建设用地记载一级,其余记载二级,填写代码。
13.流域:分发至各县的数据已填记三级流域,不得随意修改。
14.大地貌:按大地形确定图斑所在的地貌,用代码填写。
15.岩溶地貌:查阅资料为主,辅以现地调查,用代码填写。
16.母岩:查阅资料为主,辅以现地调查,用代码填写。
17.基岩裸露度:采用目测法进行,按百分数记载至1%。
18.土壤类别:查阅资料为主,辅以现地调查,用代码填写。
19.土层厚度:现地机械布设一定数量样点,测量样点土层厚度,用样点土层厚度的算术平均值表示图斑土层的平均厚度,按4个等级用代码填写。
20.土壤质地:采用手测法,以手对土壤的感觉为主,结合视觉和听觉来确定土壤质地的名称。
21.坡度:根据坡度等级,填写代码。
22.植被类型:现地调查、社会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确定。
23.优势植物种类:现地调查、社会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确定。
24.优势种起源:现地调查、社会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确定。
25.乔灌盖度:采用目测法,用百分数表示,记载至1%。
26.植被综合盖度:采用目测法,用百分数表示,记载至1%。
27.群落高:记载图斑乔木、灌木或草本优势群落的高度,单位m,保留1位小数。
28.植被生长状况:现地调查确定。
29.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用基岩裸露度、植被综合盖度综合评定,分为非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和石漠化。
30.石漠化程度:根据评定指标评分值之和确定,利用计算机自动生成。
31.石漠化演变类型:针对石漠化与潜在石漠化土地,可利用GIS软件生成。
32.石漠化变化原因:石漠化状况和石漠化程度发生变化的图斑要调查变化原因。
33.治理现状:已采取治理措施的图斑,填写代码,如已采取2种治理措施,则填写2种治理措施组合代码;未采取治理措施的图斑,不填写。
34.工程类别:已实施工程治理的石漠化与潜在石漠化图斑,填写代码。
35.实施时间:已实施工程治理的石漠化与潜在石漠化图斑,填写实施具体年度。
36.建议治理措施:根据现地实际情况,未采取治理措施的图斑可考虑合理治理措施,填写代码。
37.前期土地利用类型、前期基岩裸露度、前期植被类型、前期植被综合盖度、前期土层厚度、前期岩溶土地石漠化类型、前期石漠化程度、前期形成成因等7项因子,分发给各县的光盘中已经有这7项因子的数据,不得随意修改。
38. 前期图斑关键值字段:前期图斑行政区划属性和图斑号组合而成,字段长度16位。分发给各县的光盘中已经填记,不得随意修改。